宁波水利航运遗址碑计4块,分别为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庆安会馆内的清代甬东天后宫碑铭;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一阁东园游廊壁的元代庆元绍兴海运达鲁花赤千户所记碑、元代移建海道都漕运万户府记碑;位于镇海区澥浦镇郑氏十七房景区郑氏十七房的清代澥浦水运管理碑——奉宪勒石。这四方碑刻是对宁波现存旧志的补正,是研究相关历史时期大运河(宁波段)有关功能、地位与价值最为直观有力的史料记载。2011年1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清代甬东天后宫碑铭

清代甬东天后宫碑铭,保存完整,碑高205厘米(其中底座40厘米),宽80厘米,残存1071个。该碑文记载了天后宫的历史沿革及宁波河海联运的相关情况,从侧面证实了晚清时期大运河(宁波段)是宁波港城与腹地之间货物集疏与商旅往来的重要水运交通网络,是通往江南经济腹地并与京杭运河接轨的内河航运主线。
2.庆元绍兴海运达鲁花赤千户所记碑

庆元绍兴海运达鲁花赤千户所记碑,民国十八年(1929年)四月长春门出土,存二段,为原碑上部左侧部分,上下拼接后高155厘米,宽52厘米。碑文楷行兼书,残存143字。书法工整秀丽,笔致有力。据至正《四明续志》载:“庆绍海运千户所,在东北隅柴家桥西,原系宋南厅通判衙基。……皇庆二年(1313年),军马移镇婺州,改立运粮千户所。”该碑文记载了庆绍海运千户所相关历史沿革,记述了古代宁波在漕粮海运中的地位与作用。
3.移建海道都漕运万户府记碑

移建海道都漕运万户府记碑,民国十八年(1929年)四月长春门出土,碑石存五段,缺左上角。接合后的石碑高214厘米,宽107厘米,额缺“移”、“都”、“户”、“碑”、“记”5字,“建”、“漕”、“万”、“府”4字不全。碑身通体刻有擘窠。碑文正书,残存660字,书体工整雄健,用笔流丽自然。该碑文记载了海道都漕运府的相关历史沿革,反映了宁波运河在元代漕粮海运中所具有的特殊功用与重要地位。
4.清代澥浦水运管理碑——奉宪勒石

清代澥浦水运管理碑——奉宪勒石,高2.5 米,宽1.1 米,厚 0.15米,碑体完整,局部字体风化,残存888字。该碑文详细记载了清光绪年间镇海内河航道货船的通行路线、关卡设置、免捐区域、巡查惩处等内河航运管理章程,印证了宁波运河与京杭大运河在地理与功能上的相通相连关系。其中,碑文中关于“内河”、“外江”的相关界定和“检验卡”的设定方式与地点的记载,则是深入研究宁波运河航线构成的最为直接有力的实物资料。
资料提供:宁波市文保所